实际上,全球电源管理芯片市场目前主要被欧美公司占据,国内电源管理芯片的差异并不是参与厂商的多少,而是高端技术和行业巨头的数量。
行业周知, 对比其他类别的集成电路,电源管理芯片(PMIC)属于相对成熟且稳定的细分领域,相关技术以及行业应用拥有一定的规范标准,全球产业格局也基本确立。
然而,看似平静的电源管理芯片产业正酝酿着一场巨变。国际大厂的战略决策变化和中国市场的强势发展,将会成为电源管理市场发展的两大驱动力。
市场观察
近年来,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电源管理芯片市场,国际大厂采取合并、收购、合作等行动来进一步推动自己的市场份额和收益。
据观察,这些超大规模的投资不仅聚焦PMIC产品,也关注完整的成套电源产品。通过这种投资方式,未来电源管理芯片的竞争格局或将呈现“大者恒大”的趋势。因此,规模相对较小的公司则不得不采取其他行动来争夺一席之地。其中,成绩最为显著的是中国玩家。
绿色降耗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点,加上“国产替代”呼声正旺,国家政府为节能提供了大量补贴,鼓励越来越多的本土公司实施自主PMIC,从而提高国产PMIC的市场份额。对此,本土PMIC玩家在降低功耗解决方案上逐渐成为“排头兵”,不断争夺中低端市场份额的同时,通过提高工艺等手段挺进高端市场领域。
消费类电子市场是电源管理芯片的主要市场之一,近年来增速有所放缓,却依旧维持着稳中有升的趋势。值得一提的是,TWS耳机有望成为电源管理芯片在消费电子领域新的增长点。
本土玩家的挑战和机遇
实际上,全球电源管理芯片市场目前主要被欧美公司占据,国内电源管理芯片的差异并不是参与厂商的多少,而是高端技术和行业巨头的数量。
首先,影响高端化突破的主要瓶颈是,无法满足工艺技术差异化要求和产能需求。纵观国际知名的模拟芯片大厂,他们几乎都是IDM厂商,可以实现在设计和工艺上的紧耦合。但本土模拟芯片企业多为Fabless模式,一方面需要自身具备有竞争力的工艺开发能力,另一方面还需要设计和代工双方充分的交流和耦合才能开发出有特色的产品。
其次,终端客户对国产模拟芯片信心不足。包括工业、医疗电子、汽车电子、测试测量仪器仪表等行业对芯片性能和质量要求较高,为了保险起见,这些客户往往直接采购国际大厂的产品,一般不会给予本土选型替代的“试错”机会。
第三,行业起步时间晚,全产业缺乏整合,本土厂商多处于产品跟随和改良创新阶段。无论是在产品设计、生产经验,还是在生态系统方面,国际大厂拥有几十年的积累,培养了许多技术专家, 同时拥有自己的产品线,工艺生产不断调整优化,芯片不停地升级迭代。这些经验和人才是本土厂家短期内难以超越的。
“幸运的是,国产电源芯片经历贸易战被美国掐脖子后,国家对半导体的重视程度更进一步,产业基金的投资,国内整机厂的全速国产化,上游晶圆/封测厂的产业链完善——种种因素都促进了国产电源IC快速发展。”黄翔芳积极回应,“国内外电源IC厂家各有千秋,芯片研发硬实力,上游供应商以及下游终端客户的整合能力,精准的产品定义,这几个因素将决定国产玩家能否长远发展。”
总的来说,在政策、资本、市场特性等多种机遇下,本土电源管理芯片企业被赋予了足够多的想象空间。他们在寻求突围的路上,挑战巨大,但机会犹在。只有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中国电源管理芯片才能加速由“单点突破”到“全面赶超”。